永州人常為永州的歷史文化而自豪不已。因為永州文化底蘊厚重,是湖湘文化的發(fā)祥地和理學文化的發(fā)源地,還是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文明、世界稻作文化和中國制陶工藝的源頭之一。永州人才輩出,從東漢三國的蔣琬、黃蓋,到近現(xiàn)代的李達、蔣先云、唐生智、陶鑄、江華等,一大批名人活躍在中國歷史舞臺上。
永州人很希望向外宣傳、推介永州文化,無論是身在永州的永州人,還是長期在外地工作的永州游子。主政云南的秦光榮同志就一直十分關心和重視永州文化的宣傳推介工作,2009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時任云南省長的秦光榮發(fā)了這樣一條短信給時任永州市長的龔武生:“永州文化深邃之處:一、九嶷山舜帝之說。二、陽明山佛教之說。三、都龐山瑤家之說。四、道縣農耕文化之說。五、石棚新石器文化之說。六、瀟湘二水之說。七、三溪典故。八、六大名人。九、湘南民俗。十、瀟湘物產。另鬼崽嶺也值一說。”龔武生從北京回到永州后,立即將這條短信轉發(fā)給市政府副秘書長蔡自新,并囑托要以湖南科技學院為依托,把永州各縣區(qū)的文化人組織起來,對永州文化進行宣傳推廣。
于是,蔡自新為此奔波了半年。當年10月,永州歷史文化研究會宣告成立,時任湖南科技學院院長的佘國華教授為會長。
永州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后,文化人碰頭一商量,便主張創(chuàng)建一個宣傳永州本土文化的欄目“瀟湘講壇”,就像央視的《百家講壇》、湖南教育電視臺的《湖湘論壇》等欄目那樣風生水起,氣勢非凡。于是,蔡自新找到永州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副總監(jiān)鐘偉合計,倆人一拍即合,開始了“瀟湘講壇”欄目的初步設計。2010年7月,蔡自新和鐘偉專程去衡陽,學習衡陽電視臺開辦《湘水明珠講壇》欄目的實踐經(jīng)驗,倍受啟發(fā)。
策劃是成功之母。一個全新的事物,沒有好的策劃難以出臺實施。經(jīng)過將近一年的反復策劃,“瀟湘講壇”欄目的具體實施終于有了眉目。隨著文化廣電管理體制的改革,新任永州廣播電視臺臺長蔣三秋獨具慧眼,全力支持與永州歷史文化研究會合作,開辦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型電視文化欄目“瀟湘講壇”。而且,雙方參照央視、鳳凰衛(wèi)視的節(jié)目制作方式,制播分離,簽訂共同打造永州首檔大型電視文化欄目“瀟湘講壇”的合作協(xié)議書,研究會作為制片人,負責籌集資金,落實主講人,電視臺作為播出方,相應提供一定時間的廣告時段作為回饋。